首頁 > 工作動態 > 正文

東西問|孫九霞:龍舟賽火爆出圈,傳統民俗如何與現代旅游融合發展?

2023年11月29日 09: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廣州11月28日電 題:龍舟賽火爆出圈,傳統民俗如何與現代旅游融合發展?

  ——專訪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九霞

  作者 許青青 歐陽瑾

  龍舟賽近年來在旅游市場上日益展現其獨特魅力,各種形式的龍舟賽頻繁火爆“出圈”登上熱搜,帶動當地旅游行業復蘇。杭州亞運會賽場上,龍舟項目閃耀登場,受到國內外觀眾喜愛,中國隊在該項目上創下歷屆亞運會最好成績。

  這項傳承千年的民俗活動為何具有如此活力?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對于現代旅游業發展有何助益?在發展文旅產業過程中,如何借助傳統文化深化文明互鑒與交流?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九霞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龍舟賽歷經千年而不衰,今年更是從端午火到亞運。優秀傳統民俗活動在旅游發展規劃中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孫九霞:龍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發源于民間,具有非常深厚的生活基礎,從南方到北方都有龍舟賽。目前,龍舟隊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僅廣東今年各地舉辦的龍舟賽就多達229項。在福建的“龍舟村”——方莊村,每年有200多艘龍舟銷往全國乃至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梢?,“龍舟”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廣東省佛山市疊滘村,龍船在狹窄河道上進行夜間訓練,飛快通過急彎,上演水上漂移。陳楚紅 攝

  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的龍舟賽尤其火爆。該地區是中國城市化非常發達的區域,同時又擁有深厚的嶺南傳統文化,賽龍舟早已是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往在分析旅游中凝視與被凝視的關系時,往往會說游客有凝視的權利,而被凝視的則是參加表演的當地老百姓。而大灣區的龍舟賽,無論游客來不來看,龍舟賽都要辦,并且每個當地人都或多或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正因為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所以大灣區龍舟文化的出圈就顯得非常輕松和自然。

  從生活世界中流淌出來的傳統文化過渡到旅游世界中最有吸引力。也就是說,主客共享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最有意思,正所謂“不用規劃,才是最高等級的規劃”。比如云南西雙版納的“潑水節”、貴州黔東南地區的“侗族大歌”、廣東潮汕地區的“英歌舞”等,這些地方文化活動都承載并體現著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儀式,在旅游化過程中,居民和游客共同參與,達到主客和諧交融的共睦狀態。

  

廣州市天河區,珠江干流廣場附近上演“龍船景”。陳楚紅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通過傳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創新來促進本地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沒有比較好的典型案例?

  孫九霞:并不是所有傳統文化都能成為經典。要成為經典,需要深度挖掘,需要文化與創意、旅游、媒體的融合。

  例如,鄭州歌舞劇院創作的《唐宮夜宴》作為藝術作品,是從歷史文化中挖掘出來,用契合現代的時尚表達方式,加上藝術的調性和觸動人心的情感,完成了文化的創造。它從歷史中走來,不單單走向現在,也連接著未來。

  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成為經典,并不那么容易。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進入了一個極具流動性的社會中,有些傳統文化的受眾發生了變化,或者傳承的語境發生了變化。事實上,也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要轉化,有的傳統文化可能更在于其原本的藝術價值或非遺價值。

  同時,借助旅游,傳統文化得以產生資本價值,將文化傳承下去。如果這種傳統文化有資本價值,保持傳統文化就可獲得效益,有了守住傳統文化的驅動力。當然,在抓住這個驅動力的時候要小心,過度商品化,傳承性反而可能因失真而減弱。

  此外,還可針對新的受眾進行文化創造。通過與技術、藝術等跨界融合,讓傳統文化找到新的生存和傳承路徑。比如,現在年輕人熱愛漢服,社會無需有很強的歷史負擔,可通過漢服這種民族文化符號和載體展示自我,了解更多的歷史。這是對傳統文化很輕盈的現代化和很順暢的轉化。

  

身穿漢服的姑娘在游園賞花。趙雋 攝

  中新社記者:在旅游目的地及旅游體驗中融入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內容,對促進和深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和交流有何作用和意義?

  孫九霞:不同文明間的旅游交往,過程中其實也存在著文明的交互。

  例如,中外交往在廣西陽朔就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第一個現象是鄉村導游講英語。陽朔的鄉村導游原先被稱為“野導”,因為他們沒有合法的導游證,也不會寫英文。但他們在跟外國游客交往的過程中學會了說英文,承擔起了導游的職責。在這種交往、交流的過程中,外國人對中國的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

  陽朔旅游發展的早期和新時期所出現的兩個經典人物——“月亮媽媽”和農民網紅“Teacher劉”很有代表性?!霸铝翄寢尅痹瓉碇皇窃陉査返脑铝辽骄皡^賣飲料的壯族婦女,為了多賣飲料,她開始自學外語,后來甚至掌握了8種外語,從而改做導游,而“月亮媽媽”也是從外國游客給她的外語名字“ma ma moon”翻譯而來?!癟eacher劉”則是因為在抖音上用英文唱了一首童謠而意外走紅,而他學習英語也是受到陽朔中西游客交往氛圍的渲染。他們的故事說明,旅游推動的主客交往是可以深入到文化層次的。

  

“月亮媽媽”(左)與外國游客交談。歐惠蘭 攝

  還有第二個現象,就是主客文明交互的更高形式——跨國婚姻。陽朔的農民嫁老外和娶老外都非常正常。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以來,陽朔結成超過1000對跨國夫妻?;橐鍪歉邔哟蔚囊粋交往、交流形式,作用非常強。這都是因為陽朔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才會產生這樣的作用。

  在旅游發展規劃中,大型事件一直都是推廣目的地形象及傳播區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年的杭州亞運會充分發揮了非遺文化的媒介作用,包括面向運動員群體開設文化小屋、開設非遺深澳燈彩手工藝課程,在亞運村里打造文化市集,還借助現代技術如智能篆刻印章機器、數字化綠色印染一體機展現印章和亞運風絲綢的制作等。這些活動將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性與活態化加以嫁接,既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又展現了中國創新發展的現代性。更重要的是,外國運動員、新聞媒體記者和游客不再是靜態地觀看,而是通過實際參與來感受中國文化,在主客交往中學習中國文化,在真實的文化場景中體驗中國文化。

  

杭州亞運村“文化小屋”展出的智能篆刻印章機器。王剛 攝

  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進行傳統文化旅游開發的現狀如何?

  孫九霞:很長一段時間,傳統文化旅游開發其實進入了瓶頸期。有時候一提傳統文化,就非要把它的歷史、文物、文化價值拼命灌輸給游客,不斷用非常生硬和直接的方式去教育游客。但旅游有很強的自主性,很多游客旅游目的是放松,并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愉悅和認知。用力過猛反而適得其反。

  現在,旅游行業也在思考怎樣讓游客自然而然喜歡中國文化,比如增加更多的參與性、展示度,通過各種旅游要素,將文化元素包裝在吃、住、行,環境、場景中,使其自然呈現出來。

  現在的購物旅游中,文創紀念品越來越多。文創紀念品有很強的地方性,很強的文化符號性和識別度,游客買回家作為紀念,并且作為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的載體,這樣其實也可以完成一種文化的轉化。

  供給者思維也是開發傳統文化旅游進程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想把最好的都展示給游客,但沒想過游客需不需要。而需求者思維則關注游客的需求、想體驗什么、這樣他會不會更容易接受等問題。還有就是旅游行業往往把所有游客,老的小的、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人都當成同一種人灌輸同一價值,所以盡管花了很多功夫,但效果往往不太好。

  現在經常說的傳統文化,有時候是在鄉村里保留得要多一點。但鄉村最大的問題是空心化,如果一個村子的人都流失了,也就沒有文化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鄉村里有很多需要留存延續的東西,在保護鄉村的時候,其實也是在保護傳統文化。

  

甘肅省博物館的銅奔馬主題文化概念空間內,游客正在挑選文創產品。李亞龍 攝

  中新社記者:在旅游發展規劃中,如何進一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來促進旅游業發展?

  孫九霞:高質量的旅游要以高質量的文化載體來支撐。無論是什么樣的文化,包括傳統文化,先要對其有一個系統性的認知和了解。在研究這種文化存續的過程中,將其納入世界話語體系的同時,也要有中國標準,這是一個標準化、制度化的認證,在非遺傳承中叫“冷認證”。同時,文化還需要“熱認證”,熱認證就是文化的使用者、擁有者熱愛這個文化,愿意傳承下去。

  冷熱認證相結合,一方面加大保護,有的傳統文化就讓它生活化地自然存續,放回到生活中去,有的要抽離出來,去完成這種不斷的冷熱循環。另外也可以通過市場化激發冷熱循環認證。兩個認證不斷循環,文化一定能生生不息傳承下去。中國的非遺、傳統文化,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保護和傳承發展下去。(完)

  受訪者簡介:

  

  孫九霞,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珠江學者特聘教授?,F任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分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大灣區人文共同體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執行副主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類重點項目以及國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十余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180多篇。出版著作五部,其中四部獲國家旅游局、文旅部優秀成果一等獎。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免费国产第一页国产97碰公开免费视频